坐拥书城此心可不俗!一起走进梅州“十大优秀书香家庭”李锦让家庭~

时间:2025-01-12 07:05:10 来源:时讯视界

李锦让闲暇时喜欢读书和研究古籍,一家人读书学习氛围浓厚。书城俗起

“书中有山水,此心j9可以栖身;书中有草木,梅州可以怡情……”日前,大优市妇联联合市委宣传部、秀书香市文明办开展了寻找梅州市“十大优秀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庭李梅州日报社李锦让家庭成功入选。锦让家庭作为“高级职称记者+省级优秀教师”的坐拥走进文化组合,李锦让黄冰尔夫妻俩长年诗书相伴、书城俗起以文会友、此心教化后学,梅州家庭书香氛围浓厚、大优其乐融融,秀书香j9家庭成员共同在书香中成长。庭李

“播下种子”

幼承家风书香继世

李锦让的藏书藏册。

翰墨承祖训,书香传家风。梅州日报社编委、主任记者李锦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外高祖父胡俊卿是保台抗倭英雄、爱国诗人丘逢甲的“帐前先锋”,也是民国梅州光复后首任州长卢耕父的授业恩师;祖父李元宋是民国时期西阳中学和乐育中学国文教员、东南亚华文报社特约记者,还是国内首部乡镇志《西阳乡志》的总撰;他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师,书香文脉在李锦让的家庭中薪火相传,日久熏习的教化作用也早早就体现了出来。

“我父亲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经常去买书,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当时虽然他是民办教师工资很低,但是买书是父亲的精神生活必备,买了书之后他就经常带回家给我们两兄弟看,所以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四大名著、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以及成套的小人书等等,书籍种类非常广泛。”李锦让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也经常会听父母讲起祖祖辈辈一些关于书香文化的往事,“当时很遗憾没有看到他们的一些藏书和文房收藏,随着自己不断地阅读积累,书香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里开始‘生根发芽’,也点燃了追求属于自己人生的书香梦想。”

“精耕细作”

身体力行赓续文脉

李锦让的藏书藏册。

读书无须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光绪嘉应州志》木刻版、和手抄本,《李二何文集》《客人三先生诗选》,林风眠老师梁伯聪书、叶选宁将军等梅州籍文化名人手迹墨宝……一函函一册册充满古韵的地方史志、梅州乡贤诗文集善本,包括成套的儿童读物和现代绘本等书籍堆放在客厅、书房、书柜和书桌上,从一些泛黄的书页中仿佛还能够感受到其中承载着历史沧桑,而这些书籍仅仅是李锦让1.5万册收藏书中的一小部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些藏书还经常免费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查阅鉴赏,成为书友间共享书香的平台。

李锦让夫妻不仅酷爱读书藏书,还长期对地方文史和文人书画有精深的研究。多年来,他的家庭先后向梅县区档案馆、中国客家博物馆、林风眠基金会捐赠图书,还通过创立“嘉应读书楼”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推出《读书写作与人文修养》《振兴文化之乡重续客家文脉》等一系列公益讲座和文化沙龙,撰写《林风眠画传》《张弼士画传》等“客都史记”文丛并结集了一批文史含金量较高的著作。

浓厚纯粹的文人情怀在李锦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他一直坚持将自己平生所学转化为研究成果并公诸于世,线上线下辐射带动周边人,身体力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人的一生不仅要解决谋身的问题,还要解决谋心的问题,读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当明确自己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希望通过分享交流去带动和影响别人多读书,进而在‘振兴文化之乡、重续客家文脉’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也为自己的平凡人生留下充实的脚印。”李锦让如是说。

“春华秋实”

诵读诗书立德树人

万卷诗书宜子弟,十年种树长风烟。由于家中目之所及、手之可触处皆是书,加上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李锦让的两个孩子都养成了置身书海、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

李锦让的藏书藏册。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伴随着轻快的节奏,稚嫩的童声字字诵读,记者面前这位原本腼腆害羞的小姑娘在分享古诗的过程中越发自信开朗,不到一会,一篇古诗就被她完整地背诵下来。从她清澈的小眼神和流畅自如的分享中,记者感受到了家庭书香氛围带给她深深的影响和快乐,这位小姑娘就是李锦让年仅4岁多的小女儿。李锦让和黄冰尔夫妻始终认为,坚持用共同阅读的方式陪伴两个孩子成长,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之一。“读书并不是一时的行为,它更是我们家庭里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当孩子听多了、读多了,自然而然也会在她们的心里种下一颗想读书的种子,从而逐渐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素养,让孩子受益终生。”李锦让说。

采访间隙,书桌上一块块特别的小奖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为了鼓励小朋友的阅读成长,我们夫妻俩还自发创建了公益性质的‘嘉应读书楼’经典诵读群,带动身边一群有孩子的家庭一起参与其中,凡是坚持打卡21天的小朋友,我们就免费赠送他一块自制的小奖牌,希望让更多的孩子从中接触到书籍的魅力,感受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黄冰尔感慨地说,阅尽千千字,拾掇渺渺心,书籍是送给孩子的人生“库存”,阅读可以成为习惯,书里有孩子想要的世界。


本报记者:赖运香

摄影记者:吴腾江

编辑:罗欢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