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丨变短板为潜力板 绘就精品山居图
时间:2025-01-15 21:42:00 出处:百科阅读(143)
一名党员就是蕉岭居图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丨变一个堡垒。蕉岭以“世界寿乡·富美蕉岭”为工作统揽,短板九游将党建引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为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力板加快变农业农村短板为发展潜力板,绘精高质量走好全域振兴示范路,品山绘就了一幅党旗红领航下的蕉岭居图农村美、农业兴、丨变农民富的短板山居图。
党旗红领航
筑牢活力发展之本
东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为潜红色主题村。(汪敬淼摄)
“网红九岭,力板尽显长寿本领!绘精”近日,品山作为梅州的蕉岭居图代表村之一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已参加完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的录制。无论是农村、垃圾、污水的九游综合治理,莲子基地、淮山基地等田园产业的规模呈现,还是乡村治理带来的内生动力,都让节目组人员切身感受到蕉岭乡村建设带来的活力和潜力。而这,与该县党建引领的品牌打造密不可分。
党组织引导党员群众成立合作社发展千亩莲子基地;充分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爱国教育基地;开展党员亮身份和晒承诺活动,采取设岗定责、公开承诺、佩戴党徽等方式,树立党员良好形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三个一”行动,带动群众共同维护村庄环境……九岭村深耕党建引领品牌,通过“头雁工程”“三强四带”“联乡兴村”等行动,九岭网红打卡点伍子湖的环境管护机制日益完善,十里荷塘的文旅体验设施更加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馆人气渐旺。
从2010年年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发展为如今的1万多元,从贫困村到如今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村、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九岭村的蜕变见证了新时期党建引领乡村发展活力的成功实践。
与此同时,省定贫困村东岭村也通过党建引领精心打造,形成蕉岭县(东岭)革命历史纪念馆、党群活动场所、蓝坊肚战斗纪念园、“红色印象”研学基地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主题村。“党建+红色旅游”、特色民宿、林下经济已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法宝,现已实现全村100%脱贫并退出贫困机制。
全要素改革
开启业兴民富之门
蕉岭广育村党群服务中心(汪敬淼摄)
“你看看现在的广育村,绝对是网红村,破解了‘垃圾围村’难题,又探索解决农村人、财、地的发展瓶颈。”谈及乡村振兴亮点,每当有参观团到蕉岭广育村考察学习时,除了“村协商监管、片招标收集、户缴费清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全要素联动改革也是黄忠铎必须介绍的内容。
围绕产业发展做党建、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为统领,蕉岭县以广育村为改革示范,以组织协同、要素联动为着力点,启动全要素联动改革,探索“党建引领+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模式。以土地合作社、劳务合作社、资金合作社、产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五社协同”为载体,以土地合作、劳务合作、资金合作、产业合作、组织人才合作“五大合作”推进内外资源整合,构建全要素联动格局。
“这有力解决了农村要素合作组织主体欠缺、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和谁来种地以及如何高效种地等难题。”广福镇人大主席、广育村挂点干部黄锦坤说,通过统筹推动全要素联动改革,着力破解了乡村振兴“人、财、地”的难题。
党员黄福城是全要素联动改革的受益人。改革一推出,他便向广育村的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租下30亩地种植黑木耳。“这30亩地,涉及几十户人家,我现在不用一一去谈,只要找村里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就行了。”黄福城说。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辐射,蕉岭县广福镇叶田村党支部也积极组织发动,在湖洋段成功流转近40多亩土地,统一平整建成木耳基地。叶田村公共服务站的杨诚说,村党支部发动村干部和党员示范种植木耳。他去年底试种了4.5亩黑木耳,今年上半年完成采摘后每亩纯收入预计有近万元。
点线面发力
催生全域振兴之势
“欲辨桃源何处去,清波千里入闲田”。慢行蕉岭石窟河寿乡画廊,一睹山水田园村庄,细品客韵寿乡风情,成为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寿乡画廊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明显。近日,蕉岭县将寿乡画廊与“碧道”建设有机结合,新建成寓教于乐的水利景观公园和水利科普馆。同时,画廊沿线的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展示体验培训馆也已布展完成。
“格调清新典雅,像寿乡水一样绵长流淌。馆内的客家菜布置也十分形象生动!”游客陈先生表示,没想到蕉岭三及第的背后有这么多文化渊源。
该体验培训馆占地面积256平方米,展示墙体面积420平方米,用逼真的场景、实物、模型、声像等形式,展现独树一帜的寿乡饮食文化,让人体会到客家菜师傅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深远意义,也为来到蕉岭的游客提供了一份“贴心”的线下、线上“美食地图”。 下一步,该县将以此为载体,扎实推进品牌提升、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就业创业,走好“以厨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着力把“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做成富民兴村工程。
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蕉岭县深挖各镇特色资源,做活山水田林和名人文化文章,点线面齐发力,不仅建成石窟河寿乡画廊和长寿乡中乡美丽乡村游路线,还打造了乡村客厅、田园水乡、绿色氧吧、全要素改革、红色旅游、精品人文、创客平台等乡美名片。通过全面启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的示范创建,已建成53个干净整洁村、39个美丽宜居村、5个特色精品村,实现全域美丽蝶变。
总策划:罗金良 黄山松
总统筹:张柏明 钟伟光
采访统筹:李锦让 张柯
编辑统筹:洪观楷
本报记者:廖键
特约记者:祝银清 林剑湧 廖静宜 汪敬淼
海报:崔亮玥
编辑:张文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