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五大迷思 给欧盟算算汽车这笔账

时间:2024-07-01 05:44:02 来源:时讯视界

  新华社布鲁塞尔6月28日电 特稿|厘清五大迷思 给欧盟算算汽车这笔账

  新华社记者田帆 康逸 李骥志

  欧盟委员会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厘清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关税的决定披露之后,引发中欧汽车产业界人士强烈不满。大迷6月22日,思给算算AG超玩会中欧双方商定,欧盟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汽车

  在磋商举行之际,笔账记者来帮欧盟好好算算汽车这笔账,厘清期待欧方认真倾听各界客观理性声音,大迷厘清各种迷思,思给算算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欧盟以利双方相向而行,汽车实现互利共赢。笔账

  迷思一:中欧汽车产业合作40年让欧洲人吃亏了吗

  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始于40年前,厘清德国大众率先与中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大迷标志着合作开始。思给算算随后,法国标致雪铁龙、德国宝马、戴姆勒等汽车制造商纷纷来华。

2024年5月8日,<strong>AG超玩会</strong>随着一辆纯电动BMW i5汽车驶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总装线,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迎来第600万辆整车下线。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2024年5月8日,随着一辆纯电动BMW i5汽车驶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总装线,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迎来第600万辆整车下线。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40年来,欧洲汽车厂商在华生产和销售了大量汽车。截至2022年末,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约4000万辆。今年5月初,中德合资企业华晨宝马下线第600万辆整车。大众和宝马在华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均在三成以上。

  40年来,欧洲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欧洲车企给中国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工艺,同时也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即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欧双方也并非“零和游戏”。大众、宝马等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或与中国企业直接合作推动技术创新,这也帮助欧洲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需求,有助于其在电动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抢先布局。

  近年来,中国电动车开始“换道超车”,尽管刚刚进入欧洲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却引起了某些人“莫名惊诧”,有些政客试图加以炒作,从中渔利。

  40年来,欧洲有没有吃亏,欧洲汽车制造商最清楚。欧盟宣布发起反补贴调查,大众、宝马、奔驰、斯泰兰蒂斯等主要车企迅速发声反对。它们明白,欧盟在汽车领域对中国挥舞保护主义大棒,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迷思二:是中国“产能过剩”还是欧盟产能不足

  正如瑞士《新苏黎世报》所说,假如一个国家只为国内市场生产,国际贸易从何谈起?汽车产业本就是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2023年,德国和日本所产汽车分别有约80%和50%销往国际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仅约12.7%销往国外,指责中国“产能过剩”毫无道理。

  这是在安徽省合肥市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工厂拍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2024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这是在安徽省合肥市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蔚来第二工厂拍摄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2024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达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远超当前全球电动汽车供给能力。

  以欧盟为例,目前其交通运输领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量近四分之一。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欧盟到2030年至少需3000万辆零排放汽车上路。从供需关系来看,电动汽车领域非但没有过剩,反而产能不足。

  归根结底,欧盟声称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或“供应链安全”等说辞,实质是否定中国进行正常国际贸易的权利。欧盟打压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小算盘,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

  迷思三:中国电动汽车冲击欧洲了吗

  目前从中国出口欧洲的电动汽车,在中国制造的西方品牌占据多数,但某些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电动汽车“倾销”欧洲,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被“选择性”夸大。

2024年5月4日,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闭幕,参观者在2024北京车展比亚迪品牌展台参观。新华社记者尹栋逊摄

  2024年5月4日,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闭幕,参观者在2024北京车展比亚迪品牌展台参观。新华社记者尹栋逊摄

  欧洲运输与环境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电动汽车销量中有19.5%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自有品牌所占市场份额仅有7.9%。显然,在中国制造的西方品牌市场占比更大。特斯拉上海工厂2023年出口约34万辆汽车,其中近一半卖到欧洲。

  中国自有品牌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销量占比并不高,更谈不上唱主角。正如英国骏特商务咨询公司分析师费利佩·穆尼奥斯所言,尽管围绕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的噪音很大,试图给人们一种中国电动汽车迅速占领欧洲的印象,但“数据和现实却讲了一个更温和的故事”。

  迷思四:价廉物美的中国电动汽车是“补出来”的吗

  欧盟声称“中国依靠大量补贴生产廉价电动汽车出口,扰乱了欧洲市场”完全站不住脚。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建立在持续技术创新、完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市场竞争之上。中国电动汽车成功是“拼出来”不是“补出来”的。

2024年5月29日,在马耳他比尔基卡拉,马耳他哈桑-扎米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德古阿拉(左)介绍一辆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新华社发(乔纳森·博格 摄)

  2024年5月29日,在马耳他比尔基卡拉,马耳他哈桑-扎米特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德古阿拉(左)介绍一辆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新华社发(乔纳森·博格 摄)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必须正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和电池生产商取得的巨大进步。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电池的能量强度、续航里程和可靠性显著提高,车型整体设计、信息娱乐系统和自动驾驶能力也得到提升。

  真正“扰乱市场”的,是欧洲愈加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而非所谓的中国“补贴”。补贴政策源于欧美,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中国不存在世贸组织所规定的禁止性补贴。反观欧美,近年来对电动汽车补贴力度显著加大,且带有大量排他性、歧视性做法,给中国产品进入相关市场设置重重障碍,违反了世贸组织规则。

  迷思五:欧盟对中国车企滥用调查合理吗

  欧盟一向标榜自身为自由贸易的坚定维护者,对中国电动汽车是通过调查来确认补贴是否过度,根据调查结论来确认征税幅度。事实上,调查是欧盟在没有成员国和业界申请情况下发起,过程中存在抽样标准不合规、过程不透明等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

2024年1月17日,人们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2024布鲁塞尔汽车展上参观上汽名爵电动汽车。新华社记者赵丁喆摄

  2024年1月17日,人们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2024布鲁塞尔汽车展上参观上汽名爵电动汽车。新华社记者赵丁喆摄

  例如,欧盟在抽样过程中排除了产销量靠前的成员国企业,明显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歧视性选择。

  同时,此次调查范围之广、时限之急也令人瞠目。为中国企业辩护的国际律师团队告诉记者,他们从未见过要求当事方在这么短时间内提供这么多材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业界人士认为,欧盟是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投资和布局形成震慑,削弱中国新兴产业竞争力,保护本土传统产业优势。此次调查,不仅是谋取私利的保护主义举动,更是在欧盟换届选举前精于算计的政治投机,同时带有鲜明的国际地缘政治色彩。

  欧洲政商学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欧洲要做的不是把中国电动汽车挡在门外,而是要积极与中国合作,借助中国技术和供应链优势,完善欧洲产业布局,服务消费者,履行减排承诺,实现互利共赢。(参与记者:张兆卿)

推荐内容